屏山“35311”工作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


  

屏山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对标国家民委《测评指标》,以“35311”工作法,即:“三包、五到、三化、一纺一硒、一东一西”,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、思想认同和文化认同,夯实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,创新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。


“三包”促进惠民利民,坚定不移同铸政治共同体。


一是县级领导包乡镇。全县29名县领导与11个乡镇建立工作捆绑考核机制,充分发挥作为“关键少数”的县领导的示范引领作用,打通基层工作“最后一公里”,确保党的各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地见效,从而树立党在各族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,让各族群众得实惠、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,促进政治认同。


二是县级各部门(单位)包小区。全县72个县级部门(单位)与72个小区建立工作捆绑机制,着力解决群众身边那些自己解决不了的操心事、烦心事、揪心事,通过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促进各族群众的政治认同。


三是各部门(单位)职工包入户。全县财政供养干部职工与全县群众进行结对,建立“逢节必过、逢事必到”的制度,开展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走访慰问活动和帮扶活动,听心声、话家常、解难事,通过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各族群众的政治认同。


“五到”推动思想认同,千方百计同铸思想共同体。


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到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,弘扬核心价值促团结。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处以上,入户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。发布志愿者活动32场,获评“四川省文旅志愿服务优秀团队”。


二是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到。以普及民族政策强基固本,促中华民族一家亲。入户宣传发放《民族团结进步“十明白”卡》10万余份,设置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点101处,建设屏山县博物馆等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,以执行政策促团结。


三是交往交流交融真情到。以交往交流交融链接真情,促各民族全方位嵌入。依托东西协作“蓝鹰工程”,“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”线上、线下近5万人参与。“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”参与人数每年10万人以上。举办“海盐—屏山”东西协作专场招聘会,吸纳县外各族群众2万余人到我县创业就业,我县8万各族群众在县外创业就业。抓住易地扶贫搬迁和向家坝移民的机遇,以居住嵌入为重点,采取各族人民平等摇号确定安置房,全域建立相互嵌入式社区环境。全县5万青少年学生混班混宿、同校同课、语言相通、心灵相融。


四是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动员到。以创建活动凝聚合力,促全民总动员抓创建。2020年以来,召开启动会、推进会8次,实行“干部职工总动员”,发放、宣传《屏山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倡议书》20余万份,对职工的宣传率、群众的入户宣传率均达100%。


五是法律法规知识普及到。以普及法律护航民族团结,促依法治理民族事务。培养“法律明白人”,组织全县11个乡镇168个村(社区)840名“法律明白人”参加学法考试,发放《我国民族法律知识小卡片》10万余份。成立“德古说理工作室”,由彝族家支德高望重的长辈依法“说理”,以“围炉说话”“坝坝会”等方式组织彝汉群众学法,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靠法。


“三化”实现文化认同,至始至终同铸文化共同体。


一是举办彝族新年节活动制度化。每年11-12月高规格举办以“团结一家亲、幸福屏山年”为主题的彝族新年节活动,农历春节和彝族新年节同时成为屏山32万群众共同的节日,各族人民穿新年、吃美食,各美其美、美人之美、美美与共,坚定了共同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信心和决心。


二是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固定化。每年固定9月为“屏山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”,在县城各大广场、步行街口等人群聚集地,乡村赶集地、交通要道等地方,播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标语、视频,营造起共学习、共珍视、共践行的民族团结氛围,展示标语900余条,展板600余块。


三是民族团结主题小微活动常态化。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将民族团结主题融入日常活动。2023年全县线上发布原创文艺精品、美书摄作品等1310篇,累计阅读点击量342065次。线下活动包括:组织彝族原生态节目《口弦》《月琴》表演,非遗节目《金沙江下游船工号子》、彝族舞蹈《梦里彝乡》马湖公园展演,“秀洲—屏山文化走亲”交流等。原创作品女子彝族群舞《衣捏尺》入围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并获得二等奖。


“一纺一硒”夯实发展认同,久久为功建设经济共同体。


一是建设纺织强县。抢抓东西协作机遇,打造“千亿纺织产业集群”核心区,已签约35户,总投资275亿元,产值超过400亿元。落地载能新材料企业6户,总投资60亿元,被列为宜宾市动力电池配套产业“1+6”基地之一。园区东西部劳务协作项目荣获全国优秀就业项目三等奖。


二是发展富硒产业。屏山县有36万亩的富硒土壤、105万亩的足硒土壤,是一片“硒”望无限的沃野。屏山坚持走“绿色、生态、富硒、有机”特色之路,全力打造屏山炒青、屏山水果、屏山白蘑芋、屏山方竹、屏山黑猪“一荤四素”富硒品牌,已经形成茶叶基地20万亩、茵红李为主的水果基地20万亩,成功创建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(茶叶)标准化生产基地、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、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。“屏山炒青”“屏山白蘑芋”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。2023年5月,屏山县获批“四川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”,有机产品年产量达4825.48吨。全县15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5万元。


“一东一西”携手民族团结,海誓山盟同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

一是“零点驿站”激活“村级末梢”深化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。对标学习浙江嘉兴“三治融合”先进经验,在村(社区)组建“零点驿站”,以服务群众零距离实现人和、事和、心和,以增强各族人民的“四个与共”、“五个认同”。


二是“城市书房”打造“网红地标”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。深化浙川两地文化交流,总面积达600平方米、藏书4000册的城市书房,迅速成为“网红打卡地”,让吴越文化、江南文化与屏山彝族文化、扶贫文化、移民文化交融互鉴。


三是“红船领航”开启“智慧育人”赋能屏山民族教育。屏山县与海盐县投入资金1110余万元,建成覆盖屏山每个乡镇学校的海盐—屏山远程互动直播课堂,一根网线连山海,云端携手促均衡,各民族受益学生40000余名。


四是“聚爱方舟”实施“青苗救护”补足社会保障薄弱环节。建成川南首个残疾儿童康复托养中心,覆盖全县各民族296名0~14岁脑瘫残疾儿童,得到了钟南山、李兰娟院士高度肯定,分别给予“青苗救护,让青苗更茁壮”“浙川聚爱,共筑方舟”的题词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民族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。


五是“大海圆梦”践诺“爱心工程”彰显中华民族一家亲。为各民族儿童送去暖冬新衣和“微心愿”礼物,走访慰问各民族孤儿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4人。对全县34名各民族留守老人、特困老人、独居老人和10个敬老院开展帮扶和走访慰问。对各民族“两癌妇女”15人实施救助。开展健康“免费筛查进园区”活动惠及各民族学生6千余人。



2023-11-16 网络

南方法制网 2019 © SOME RIGHTS RESERVED 商务:fuquanf777@163.com